第一次接觸到 PLG(Product-led growth) 是在曼報 Podcast EP25,當時只隨手做了些筆記就過去了,直到近期演算法一直推我相關文章+薩爾達傳說新作的設計也有碰到,於是整理成這篇筆記。
對了最近開了 Twitter,歡迎追蹤交流
1. 什麼是 PLG(Product-led growth)
一般來說產品是如何成長的?B端產品會仰賴業務團隊,C端產品則會有行銷與廣告策略。而 PLG 則是近年興起的一種主張讓產品 ‘‘Self-Serve’’的成長策略,透過產品的功能設計來自主驅動在 AARRR 上的成長目標。
隨著近年行銷獲客成本、養業務團隊很貴等因素,PLG 成為許多 SaaS 產品的主要成長策略。PLG 並沒有很嚴謹的定義,但一般會有以下特點,都是圍繞在 Self-Serve 的原則去推動產品成長:
提供 Freemium 版本:在不仰賴業務、行銷人員下達到 Acquisition 的手段,提供無進入障礙的免費版本,盡可能的獲取最多用戶。Freemium 版本通常有限制卻足夠滿足大多數基礎需求,且是沒有期限的,這是其和 Free trail 不同的地方。案例:Spotify, Grammerly, Canva, Miro。
操作簡單直接:在不仰賴業務、客戶支援人員下提升 Activation 跟 Retention的手段。數位原生代的使用習慣基本上是不看 tutorial 而去直接用用看,如果不會用那就是產品設計爛。因此產品要能設計的夠簡單、且夠快能達到 Aha-moment 才有機會留下使用者。案例:幾乎所有 PLG 產品。
具有 Virality:產品本身的設計易於產生社群性、擴散性。這也是在不仰賴行銷人員下達到 Acquisition 的手段,特別的是讓現有用戶來吸引新用戶。案例:Notion 的 template 生態系、Calendly 的 Sharing feature、薩爾達傳說產生大量迷因與教學的「究極手」。
注:以上說的不仰賴,是指相較於一般產品程度上較不仰賴,但大多都還是會配置業務人員來做 upselling 或是搭配廣告策略使用。
2. PLG 產品的行銷策略
不是說不仰賴行銷人員嗎?所以 PLG 的行銷比較偏向讓產品自己行銷自己,目的是讓使用者在需要的時候,能更輕易地發現並有動機使用你的產品。這當中有兩大關鍵策略:Organic search/SEO、Product virality,根據統計1這兩種方式佔了 PLG 產品約 56 % 的 Acquisition source。
Organic search and SEO
方法一:透過 Free sidecar products 提升潛在使用者的動機
打造 sidecar 產品來捧主產品,提升主產品的體驗,或是成為用戶接觸主產品前的帶路雞。前者例如 Readwise 的 Readwise reader,後者則像是 Smililarweb 的網站排名,免費讓你查詢網站資料,再引導到他的主產品 SEO 經營那塊。
方法二: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出發的 Landing Page
搜尋的人們是帶著疑問的,你可以透過提供以解法為出發點的 SEO 內容,來當作與用戶的 First Touch,進而引導到你的產品之上。例如:常見的 FAQ 教學文像是 Grammarly’s grammar FAQ landing pages (e.g. No-one, Noone or No one—Which Is Right?)、Shopify’s guide to starting an e-commerce business
Product Virality
產品本身的設計要具有病毒性、擴散性,核心概念是讓「現有用戶」有動機產生有助於獲取「新用戶」的行為。
方法一:加入 Social Feature
例如:Todoist 當完成每日任務會跳出要你分享的 taost、許多 PDF 轉檔工具免費版都會附上浮水印等。或是你的內容本身容易引發社交擴散,例如 Template的分享、教學(Airtable, Notion),內容有高度的教學性、迷因成分(薩爾達王國之淚)。
方法二:減少分享阻礙
例如:Calendly 無須註冊也可以看到他人行事曆、Figma 任何時刻邀請新共編都會是免費、無阻礙的,直到每月結帳週期才會提醒你是否要調整方案。
方法三:打造社群
這是最強大但也是最難的一招,他常常是上面那兩招的最終形態。當你可以打造出一個社群,讓用戶自行發酵、互動,將有如克服 PLG 的靜摩擦力一般。案例:經典案例還是 Notion 的 Template 生態系,除此之外近期的 AI 繪圖例如 Midjourneny, Stable Diffusion 坊間也開始出現大量分享作品、教學 Prompt 的社群。